政策与解读

奉贤区关于加快建设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活力区的意见

发布时间:2015-08-11 00:00:00 浏览次数: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主动适应全球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大趋势,积极参与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增强奉贤创新驱动能力,促进转型升级发展,现就加快建设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活力区制定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中央对上海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新定位。我区参与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是顺应世界经济科技变革潮流、与时代同步的必然要求,是落实中央及市委决策部署、融入全市战略的重大措施,是增强创新驱动能力、加快转型发展的路径选择。必须从我区中小企业众多这一基本区情出发,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加快建设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活力区,抢抓新一轮发展机遇,促进全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提出的“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的要求,按照市委、市政府战略部署,牢牢把握科技进步大方向、产业变革大趋势、聚集人才大举措,以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为主线,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提升中小企业集聚、协同创新示范、科技成果承接转化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践的功能,优化科技创新空间布局,实施中小企业提升、创新体系构建、“滨海贤人”集聚、科技金融创新和最优环境营造等战略任务,努力打造活力奉贤、魅力奉贤、实力奉贤,把我区建设成为重要的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活力区。
(二)基本原则
深化改革创新。坚持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以开放促改革,破除制约创新创业的瓶颈和障碍,发挥规划引导和政策保障作用,营造良好环境,全面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创新动力和创造活力。
坚持市场导向。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以产业化为目标,推进创新要素集聚和优化组合,着力解决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和突出难题,使创新成果更好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尊重创新规律。把握科技创新客观规律,突出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引导企业加大自主创新投入,强化产学研结合,提升科技创新整体效能。
强化人才为本。把人才作为创新的第一资源,建立健全人才培育引进和服务保障机制,打通人才便捷流动和优化配置的通道,鼓励人才创新创业。
聚焦重点产业和项目。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优势,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积极承接国内外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力争形成若干个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新兴产业集群,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
(三)奋斗目标
2020年,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活力区框架体系基本形成,为长远发展打下良好基础。科技型企业加速集聚,区域总体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达到50%,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00家,市级科技小巨人企业达到100家;创新平台建设取得成效,国家级孵化器达到1家,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达到30家,市级以上工程技术中心达到8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6件;人才、金融、中介服务等创新要素大量集聚,全区人才资源总量比“十二五”末增长13%,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综合交通等基础设施基本完善,创新创业条件更加优越,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格局。
2030年,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活力区功能显著提升,在长三角乃至全国产生较大影响力。企业、科研院所、科技金融以及中介服务等机构相聚共生,创新生态系统功能进一步呈现;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更加突出,创新平台建设取得成效,企业技术创新及产品研发能力进一步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优势更加突出,重点产业、企业和领军人物的带动作用更加强劲;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创新创业人才大量涌现;形成一支具有创新精神、风险意识和社会责任的中小企业家队伍。
二、主要任务
遵循科技创新客观规律,借鉴先进地区成功经验,结合本区实际,统筹推进以下五大战略任务。
(一)培育提升中小企业
1.培育实力型重点企业。制定重点企业培育计划,以智能电网、生物医药、先进装备、新材料、精细化工等现有优势产业为依托,选择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企业重点培育,在产业用地、品牌建设、创新融资方式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以科技小巨人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等为抓手,发挥区企业服务信息互动平台作用,加强对企业的服务指导。遵循“四新”经济成长规律,鼓励企业生产和经营组织模式创新。支持重点企业建立技术中心,逐步形成国家、市、区三级梯度结构体系。支持企业建立研发中心、销售中心和地区总部,促进新兴产业集聚。
2.引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前瞻“中国制造2025”发展方向,聚焦大健康、智能制造及相关服务业、节能环保及新能源、现代农业、互联网及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文化创意产业等创新型产业体系,瞄准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通过产业链招商,力争引进一批优质企业和产业项目。依托张江奉贤园、临港奉贤园、“千人计划”创业园、交大产业园、漕河泾科技绿洲等科技创新平台的优势,加强创新资源整合,加大科技招商力度,加快优质企业、优质项目集聚。加强对重点项目的跟踪服务,突破政策瓶颈,在企业注册、用地审批、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创造便利条件,促进重点项目早落地、早建设、早投产。
3.调整技术落后企业。根据转型发展要求,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建设用地减量化工作任务,坚决淘汰环境污染大、能源消耗高、科技含量低、综合效益差的企业,盘活土地存量,为我区转型升级奠定基础。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制造业的融合,以“互联网+”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增强传统产业发展活力。加强对企业的宣传教育,加大环保、能耗、安监等方面的综合执法力度,推动企业转型,实施二次开发。
(二)积极构建科技创新体系
4.强化科技服务支撑。以市场为纽带,积极引进和培育法律服务、人才服务、技术交易、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服务机构,通过提供办公场所、补贴租金等方式,吸引企业亟需的中介服务机构入驻。引导信息技术企业、通信运营商等搭建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建立科技成果产业化数据库,推动专业情报机构、技术监督机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技术交易机构、风险投资机构等信息资源的共享共用、互联互通,满足产学研各方对科技创新的信息需求。
5.提升协同创新水平。深化区校联动,强化与区内外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合作。创建产学研常态化互动交流平台,支持高校及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开展重大科技攻关,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向科技型中小企业转移转化。聚焦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建设,以龙头企业为引领,强化与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合作,进一步增强生物医药产业综合实力。着力推进智能电网产业基地建设,以重点企业为依托,加大关键环节科技攻关力度,进一步扩大我区智能电网产业优势。支持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群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和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基地,完善科技特派员、院士工作站等机制,吸引国内外一流高校和科研院所在我区设立重点实验室、创新中心、产业研发促进中心、行业技术中心等新型研发组织,加快创新资源集聚。
6.加强创新载体建设。提高创新载体建设水平,促进孵化器、创业苗圃与加速器相结合,支持上海现代农业与生物医药孵化器、奉浦中小企业孵化基地、海湾科创园、光明村孵化基地等各类创新载体建设,构建完备的“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创业孵化服务链。鼓励、引进知名企业和专业团队在我区创建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借鉴创新工场、创客空间等模式,在轨道交通五号线南延伸段沿线、南桥新城核心区和整体转型的江海园区等区域,建设一批模式新颖、形态多样的众创空间。鼓励国资国企和有条件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参与创新载体建设,改进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办法,将科技研发、收购创新资源和重大项目、模式和业态创新转型等方面的投入视同于利润。加强对众创空间团队的资金补贴和扶持,对经认定的国家级、市级和区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给予建设费用和使用租金补贴,支持科技企业孵化器开展创新活动。
(三)加快滨海贤人集聚
7.加大各层次优秀人才引进力度。按照“来得了、留得住、用得好”的要求,制定创新创业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招聘、考核、薪酬等制度,重点引进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千人计划”专家、国内外领军人才及其团队等。对经认定的高层次人才给予购房补贴、租房补贴以及生活服务优惠政策;对经认定的海外高层次人才,给予创新创业一次性生活补贴;对获得“上海市首席技师”称号的高技能人才,给予一次性奖励。将创新创业人才团队纳入区级人才服务政策体系,制定高端人才团队激励办法。对引进的外省市符合条件的各类人才,为其优先办理居住证和本市常住户口,并切实解决住房、医疗、子女入学等实际问题。
8.加强区内人才培育和集聚。深入实施“滨海贤人”高层次人才培养选拔计划,加快我区高端创新创业人才以及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强化优秀人才的示范引领作用。实施本土科技领军人才培养和选拔计划,通过项目带动、产学研结合、国际合作交流等方式,培养造就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科技带头人,建设科技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对获得国家级成果奖励的主要完成人和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给予配套奖励。加快青年人才集聚,制定实施“滨海青年英才开发计划”,采取“项目化运作、周期性培养、全方位服务”的方式,培育和选拔品德优秀、专业突出、综合素质全面的青年英才,打造高层次领军人才后备队伍。强化校企联动机制,支持企业与区内外院校联合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有效解决企业技术人才短缺问题。鼓励区内企业面向在奉高校开展招聘活动,吸引大学生在奉就业,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9.优化人才评价、流动和激励机制。建立多类型的人才评价和考核机制,引进第三方专业机构参与人才评价和认定,更加注重业绩,更加注重企业对创新创业人才的认可度。传承和弘扬勇于创新的“星期天工程师”精神,鼓励科技人员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之间双向流动和兼职,科技人员可保留人事关系离岗创业,创业孵化期35年内返回原单位的,工龄连续计算,保留原聘专业技术职务。鼓励科技人员以智力和技术等要素参与创新收益分配,采取股权激励等措施,激发创新人才的创新热情和活力。
(四)加大财政金融支撑力度
10.优化财政资金扶持方式。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力争各级财政的科技投入在5年内实现翻番。整合条线扶持资金,强化统筹管理,聚焦重点产业,加大投入力度。实行科技政策“普惠制”,探索科技扶持项目“后补助”方式,形成“企业先行投入、验收合格后政府再补助”的资助方式;探索科技资金“拨改投”模式,发挥科创投资基金作用,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加入,形成以财政投入为引导的科技投入体系;变“项目导向”为“需求导向”,通过发放“创新券”等方式购买科技服务和科技成果;降低政府采购和国企采购门槛,扩大对区内科技型中小企业采购比例;落实区镇联动机制,鼓励镇级资金配套扶持,确保政策落地。联合市场化运营的产业基金,共同建立“奉贤区中小微企业创新创业产业发展基金”,争取国家、市级相关产业引导基金注资,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提供资金支持。
11.创新企业融资模式。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服务,加强上市辅导和培训,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上市融资。与上海市股权托管交易中心合作建立奉贤服务中心,依托场外交易专业团队,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场外交易市场使用股权定向增发、私募债、企业债等工具获得融资,对成功进入中心挂牌的科技型企业予以挂牌费补贴。发挥“奉贤融资网”的平台作用,鼓励金融机构根据中小企业需求创新金融产品,支持网络小额贷款、第三方支付、网络金融超市、大数据金融等新兴业态发展。探索建立“科技贷”等金融模式,推动区内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充分调动民间资本在服务中小企业融资方面的积极性,推动区内小额贷款、村镇银行、融资租赁等新兴金融机构发展,引导民间资本支持科技创新。鼓励国资国企设立创新引导基金,带动社会资本共同参与,帮助中小企业化解融资难题。
12.完善风险分担机制。建立和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鼓励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担保的担保机构实行快捷担保审批程序,简化反担保措施。鼓励保险机构大力发展知识产权保险、首台(套)产品保险、产品研发责任险、关键研发设备险、成果转化险等科技保险产品,通过企业购买履约保险的方式,由政府、银行和保险公司共同分担贷款风险,为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开辟新途径。
(五)营造最优创新创业环境
13.打造谋新创新的社会环境。大力开展“贤创”系列创新创业活动,扩大创业大赛的辐射范围,引领创新创业潮流。鼓励引进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公司,按其对区内投资额给予补贴。强化“创业导师团”队伍建设,为创业项目提供全方位支撑。扩大“奉贤创业沙龙”影响力,开展创业者联谊活动,形成独具特色的创业者微生态圈。发挥共青团、工商联、商会等组织的纽带作用,加强对民营企业“创二代”的跟踪服务和培育,激发“创二代”的创业热情。支持高校在奉建立创业指导站,实现创业要素集聚和创业资源整合。加大科普力度,尤其要在中小学增设科普及科技创新课程,增强青少年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利用互联网、公益广告等平台广泛宣传,营造勇于探索、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形成全社会理解创新、支持创新、服务创新、参与创新的良好风气。
14.创建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推广复制自贸区成功经验,依法合规、放管结合、不断创新政府管理服务方式,优化审批流程,进一步提高行政审批效率。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建立公共服务平台,完善面向中小企业的服务体系,增强服务科技创新的能力。建立创新创业政策调整优化机制,开展创新创业政策清理,及时修改完善政策措施,并使之常态化。强化区行政服务中心功能,加快推进网上办事大厅建设,全面提升区、镇(社区、开发区)两级政务环境。
15.构建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切实履行政府职责,培育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强行政执法与司法的衔接,推进建立涵盖专利、商标、版权等知识产权的统一监管和执法体系,形成与上海科技创新中心相匹配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制。推进诚信体系建设,建立科技项目诚信档案,将侵权行为信息纳入社会信用记录,加大惩处力度,积极创造诚信守信的良好环境。
16.打造宜居宜业的生产生活环境。加快南桥新城功能提升,按照“低碳、生态、智慧、宜居”的理念,进一步完善城市发展规划,加快推进城市信息高速公路和综合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引进和培育一批能够满足创新创业人才需求的医疗、社会保障、子女入学、居住等公共服务资源,加强生态环境、公共安全等综合治理,加快建设布局完整、技术先进、运行高效、支撑有力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三、保障措施
建设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活力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较长期的艰苦努力,各部门各单位必须统筹谋划、周密部署、精心组织、认真实施。
1.强化组织保障。树立“大科技”理念,实行区镇联动和部门协同配合,形成共同推进的良好工作格局。成立奉贤区建设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活力区领导小组,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担任正副组长,各镇、社区、开发区和区有关部门负责人为领导小组成员,及时协调解决推进中的问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区政府分管领导任主任,区科委、区经委、区人才办、区招商办等为办公室成员单位,办公室设在区科委。各镇、社区、开发区和区有关部门相应成立建设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活力区领导小组。
2.强化任务落实。根据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活力区建设的奋斗目标和总体要求,明确重点工作及职责分工,并以项目化形式分解下达。贯彻落实五大战略任务,加快出台配套文件,形成可操作的具体实施方案。
3.强化考核监测。将建设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活力区各项工作纳入对各镇、社区、开发区和相关区属公司党政领导班子考核体系,重点加强对财政科技投入、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发明专利授权量、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引进等方面的考核。完善科技统计工作,建立科技创新基础数据库,加强对科技创新活动的统计监测。
 
4.强化宣传引导。依托奉贤报、奉贤广播电视台等传统媒体及上海奉贤发布、奉贤微报、“爱看奉贤”等新媒体,加大对建设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活力区的宣传报道力度,挖掘优秀创新案例,树立创新创业先进典型,增强全社会对创新创业的价值认同。充分利用党委学习中心组、干部培训班等形式,开展科技创新知识专题学习培训,促进全区干部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汇集力量,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活力区建设而努力奋斗!